2014年,是中美正式建交35周年。華盛頓當地時間3月28日,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舉行了“中美關系35周年”研討會。在這一題為“35年中美關系:外交、文化和軟實力”的研討會中,姚明和剛剛卸任NBA總裁的大衛(wèi)·斯特恩是特別的明星,在研討會上,兩人暢談了中國和美國的籃球運動,探討了籃球在中美關系發(fā)展中的作用。
籃球加強兩國文化交流
這次研討會分為“體育與文化外交”、“年輕學者論中美關系”和“35年外交關系”三部分,姚明和斯特恩參加了第一部分的研討。
毫無疑問,姚明和斯特恩是合適的研討者。今年2月,斯特恩剛剛卸任NBA總裁,在他擔任總裁30年的時間中,他將NBA成功推向了全球,使其成為全美四大職業(yè)聯盟中全球化最出色的聯盟。其中,他特別把NBA成功推向了中國,使中國成為NBA最大的海外市場,而姚明無疑是斯特恩開拓中國市場最成功的“利器”。2002年,姚明成為NBA歷史上首位國際籍的狀元秀,時任美國總統(tǒng)克林頓在評價姚明從CBA加入NBA時表示其為“中國對美國的最大一宗出口貿易”。
“姚明在被選為NBA狀元后,被外界認為是代表中國的大使,美國人突然之間很想通過姚明更多地了解中國,姚明也通過美國的電視在履行這一大使的責任,同時,中國的籃球迷也想通過姚明更多地了解美國,22歲的姚明承擔了這樣雙重的責任。”斯特恩說通過姚明,美國民眾對中國有了更多了解,也讓中國民眾對美國有了更多的了解,“我認為他做得非常出色,他不僅僅成為一名全明星球員,同時他還成為一名大使,為兩國之間的交流做出了努力。
姚明承認,剛進入NBA時,自己十分青澀,壓力很大,在慢慢專注于籃球比賽,專注于自己擅長的事情后,壓力逐漸得到了釋放,籃球也提供了一個渠道,讓中美兩國的人民可以互相了解,“雖然中美兩國文化不同,但兩個國家的人民都非常喜歡體育,體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渠道,將我們的感官延伸到美國。人們被非常簡單的愛好相連,籃球把每個人都連在了一起。通過賽事活動,中國人增加了對美國文化和生活的了解。”姚明在NBA打球期間,每個賽季,都會有很多來自中國的體育記者到休斯敦跟隨火箭采訪報道,姚明說,自己跟他們都有很多交流,“他們不僅僅報道籃球比賽,他們同樣會寫美國的生活,那些美國的年輕人如何看待和思考比賽,這些都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,通過他們手中的筆,被傳回到中國。”
體育是公共外交的好平臺
這個賽季,NBA的花名冊上,一共有80名國際球員,斯特恩說,“他們沒有一個人能和姚明相比。”
的確,正如布魯金斯學會約翰-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在當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美中兩國一些領域還存在一些問題,但像姚明、斯特恩這樣通過籃球來推動的軟實力外交,最終促進美中關系發(fā)展就值得推崇,“美中關系最初從乒乓外交開始,從小球,到大的籃球,以后還可以到足球等等,我覺得走民間的交流,這種體育運動,更多的是強調共同的欣賞,競爭過程中強調的是人性或者是人類社會共同喜歡的、有價值的東西,更多的是一個互通,是一個共同的價值觀念,而不是表面上的沖突、競爭,所以在這一點,它有非常大的象征意義。”
姚明認為體育是公共外交很好的平臺之一,“公共外交需要平臺,各種各樣的平臺,體育是個非常好的平臺,當我們把體育改革完成得不錯,做得很好的時候,自然而然這個觸角就會延伸開來,幫助到公共外交,所以看似平行、不相關的東西,將來都會是有聯系的。”
在NBA打拼8個賽季,姚明曾經8次入選全明星,4次帶領球隊進入季后賽。同時,他將NBA的很多文化都引進到中國,比如慈善意識,他創(chuàng)辦了姚基金,捐助多所希望小學,也曾為汶川地震積極募捐。“我覺得孩子們的教育很重要,我們建立了一個基金去支持孩子們的教育,到了今天我們把關注點放在了如何讓孩子們變得更健康上面。”姚明坦言,未來兩年自己的目標是首先拿到碩士學位,因為未來的十年,他有更加宏偉的目標,“未來我還是以體育事業(yè)為主,建立更多國家和地區(qū)之間的體育聯系。接下來十年,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人和美國人來和我一起實現我的這些目標。”
轉自:東方早報 |